深圳翻译公司
百度搜索站内搜索

深圳翻译公司

 

翻译领域

 

翻译语种

 

服装翻译

深圳沟通翻译公司->翻译新闻->从拉斯洛·卡撒兹纳霍凯谈中国文学翻译的没落

从拉斯洛·卡撒兹纳霍凯谈中国文学翻译的没落

作者:深圳沟通翻译公司 2015-05-25

[文章摘要]拉斯洛·卡撒兹纳霍凯是世界知名的作家,近年来也一直都是诺奖的热门人选。由他的作品《撒旦探戈》改编的同名电影及由其作品《反抗的忧郁》改编的电影《鲸鱼马戏团》被许多国内影迷所熟知,拉斯洛·卡撒兹纳霍凯本人也曾在几年前到访过中国。然而,他的作品至今却并没有中文版,许多人对他一无所知

 

 

 

 2015年5月19日晚,2015年度国际布克奖颁给了匈牙利作家拉斯洛·卡撒兹纳霍凯,这也是国际布克奖第5次颁奖。

 

拉斯洛·卡撒兹纳霍凯是世界知名的作家,近年来也一直都是诺奖的热门人选。由他的作品《撒旦探戈》改编的同名电影及由其作品《反抗的忧郁》改编的电影《鲸鱼马戏团》被许多国内影迷所熟知,拉斯洛·卡撒兹纳霍凯本人也曾在几年前到访过中国。然而,他的作品至今却并没有中文版,许多人对他一无所知。

 

类似的现象其实很多,许多世界一流的作家,我们其实所知甚少,而国内的作家,往往更多谈论早已知名世界数十年的作家,比如马尔克斯,而对当前的文学动态及最新的作家们所谈甚少。

 

从同步到落后

 

现代化百年,也是中国了解世界的百年,文学也是世界的一个层面,百年以来的国人,封存了传统的文学经典,而把新的目光投向了世界。

 

叶匡政说:“‘五四’时期,大概是中国翻译外国文学第一个高峰。到了上世纪80年代开放之初,则是第二个高峰。我们这一代是在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,基本上都是喝狼奶长大的,大部分的阅读,都是翻译作品,而对本土的文学作品阅读的很少。”

 

许许多多世界级的经典滋养了一代代的国人,同时,这些经典背后的翻译者们的名字,也永久地留在阅读者的记忆中,叶匡政说:“比如翻译《莎士比亚全集》的,有梁实秋,也有朱生豪,翻译博尔豪斯作品的王央乐,翻译卡夫卡作品的叶廷芳等。”

 

那是一个经典的时代,也是一个诞生翻译大师的时代,叶匡政说:“翻译作品的大爆发,一方面是之前累积的许多优秀的作品,在开放之初一下子都被翻译过来了,另一方面当时流行的作品也都一股脑地翻译成中文。这使得中国文化在短期内发生了飞跃式的发展。我们那时候读书,一本经典的著作,要买好多种译本,不会因为自己已经有了这书就不再买了,碰见不同的译本还是要买,因此,这样的阅读其实也是一种语言学上的训练。比如说《莎士比亚全集》,梁实秋的版本更加典雅,而朱生豪的版本则更适合年轻人阅读。”

 

叶匡政接着说:“当最终这些阅读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素养时,阅读者的语言表达水平其实也在慢慢地提高,当然,最终在表达的时候,可能会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方式,但毫无疑问,没有这种广泛的对比式的阅读,自身语言水准的提升,肯定会更难。”?

 

文学翻译的没落

 

当年的盛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,或者十年,或者更久一点。很快,文学的潮流过去了,文学翻译也每况愈下。

 

叶匡政说: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,翻译非常发达,国人的文学体验与世界几乎是同步的,即便是有的作品翻译的晚一点,但还有众多的文学杂志补充,它们也承担着介绍世界文学的功能。”

 

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,乃至于新世纪,中国文学就离世界文学越来越远了。叶匡政说,“这其中,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。不论是‘五四’时代,还是上世纪80年代,文学的繁荣,都得益于翻译的发达。那时候,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学者、思想家承担着翻译工作。”

 

翻译的繁荣离不开整个社会对于翻译的支撑,叶匡政说:“一方面,上世纪80年代,翻译的稿费和当时的生活标准相比,还是很高的,一首诗十块钱,但当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不过四五十块。但是现在,翻译的收入没有提高,而生活成本已经提升了无数倍,前一段时间去世的青年翻译家孙仲旭,他翻译过许多优秀的作品,但生前的生活却极其困窘,也是当前翻译界的一个映照。另一方面,当年的翻译者,很多都是学贯中西,对于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责任感,同时,他们囿于本身所处的环境,而把理想寄托在翻译之上,因此造就了一个翻译的盛世。”

 

商品时代,文化的多元,文学的边缘,也使得文学翻译越来越落寞。叶匡政说:“翻译的问题是,它没有专业,文学翻译一直不是一个专业,自然也不算做是学术研究,老一辈的翻译理论没有人整理,更没有人发扬,现在我们所知的,无非就是那么简单的几条,严复的‘信、达、雅’,鲁迅提出的‘传神’等,就是这些也几乎没有传下来。新时代的商业出版,则更加剧了翻译的困境,低廉的报酬让年轻人们更愿意选择写作而非翻译。同时,即便有翻译,但多是以量取胜,一个人一年可以翻译几十上百本书,质量如何,可以想象。”?

 

文化交流不顺畅

 

人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,这是正常现象。虽然说现代社会,同步了解已经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障碍,但文化的认知依旧需要空间和时间,尤其是文学,它本身就有缓慢和从容的特征。除非有一些影响力巨大的事件或者新闻,认识才可能加快,比如获奖就是一个很容易加速认识过程的事件。

事实上,不仅是在今天,以前也同样如此,我们对于19世纪那些伟大的作家的了解,也是很慢的。相对来说,日本可能快一点,但要说同步了解,显然也并非如此。

 

外国文学的潮流传到中国,要经过一个文化认知的过程;中国文学传出去也一样,外国人也不了解中国最好的作家,有多少人知道章诒和、汪曾祺呢?

 

很多时候,人们觉得获奖特别是诺奖,代表着世界文学的风向,其实并非如此,近十多年来,诺奖也正在遭遇着普遍认可度的焦虑,今天的诺奖和以前不能同日而语,许多三流的文学家获奖,其中的道理许多人都已经说过,无非诺奖想获得更多群体认可的问题。比如中国,这么大一个国家,没有人获奖,中国人对它的认可自然不够,莫言的得奖,很大程度是因为这种中国人没奖的焦虑。

 

同时,生活环境的不同,也会造成认知的不同,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,因为生活方式、经历的历史等等不一样,因此阅读和了解的兴趣也会不一样,有人写一本过去几十年的回忆录,中国人可能有兴趣,但是外国人未必想知道,反之亦然。

 

所以,文学的差异,其实不必看得太过严重,它可能确实有一些交流、沟通的不畅带来的问题,但也有认知本身的特点问题。

 

自娱自乐的中国作家

 

文学边缘、文学翻译更加边缘的时代,阅读者们固然离世界文学越来越远,甚至文学家、作家们本身,也不再追逐文学最新的方向和潮流,谈起世界文学,依旧还停留在卡夫卡、马尔克斯这些伟大作家的时代。

 

叶匡政说:“中国有足够大的人口基数,这也使得作家们有自娱自乐的市场。当然,并不是说不能这样,文学和其他的领域不一样,并非不能自娱自乐,也并不一定要和世界同步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必去了解世界文学。”

 

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闭门造车的时代了,叶匡政说:“我们那一代成长的时代,阅读的状况和今天不一样。那时候,我们同时阅读《荷马史诗》和艾略特的作品,从古希腊的古典文学,到最现代的作品,一同进入到我们的视野,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。那个时代的写作者们,几乎从来不会跟国内的同行相比较,而是和那些各自心目中的经典做对比,不是说和经典比较我们也就是经典了,但至少会向着经典一步步前进。”

 

而缺乏了世界一流的经典做比较,文学的进步会变得更难,叶匡政说:“今天的年轻人,他们互相比较,而很少关注那些世界上一流的诗人作家在写什么,这不是凭空猜测,事实上,从我所接触和了解的一些文学领域中的年轻人来看,确实有这样的问题。自己互相比较,自然就越比越差,这毫无疑问。事实上,百年白话文的历程中,我们把传统的经典封存起来,重新寻找中国文字和文学的发展之路,这其中影响白话文的因素无非几个,古代的白话文是一个资源,翻译的文体也是一个。翻译不仅仅是学习别人,对自身语言的演变和进步也起着重要的作用。”

 

作者:刘树勇 微博:http://weibo.com/u/1454064140

上一篇:李克强出访拉美-欲打造中拉文化交流年

下一篇:滚回到以前的版本-微软神翻译

翻译咨询:深圳翻译公司:400-605-0102,0755-83460102,83460499,83461086,83461426, 传真:0755-83461426 北京翻译公司:010-68184450,88275575, 传真: 010-88275575 广州翻译公司:020-85584859,85584872 传真:020-34146032, 东莞翻译公司: 0769-22670107, 13509207006 传真:22670107 长沙翻译公司:13549662848 香港翻译公司:00852-68885702

翻译新闻-沟通翻译公司◎2003-2013

在线客服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