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沟通翻译公司 更新时间:2016-12-01
关键词:
翻译一词,从何而起呢!《礼记·王制》如是记载:「五方之民,言语不通,嗜欲不同。达其志,通其欲:东方曰寄,南方曰象,西方曰狄鞮,北方曰译。」其中,寄,狄鞮负责相信就是翻译的工作。翻译一词虽然历史颇久,但作为通用的说法则不然。南朝梁沈约《均圣论》:「周室受命,经典备存,象寄狄鞮,随方受职。」,宋黄庭坚《款塞来享》诗:「圣主敷文德,降书付狄鞮。」清黄遵宪《罢美国留学生感赋》诗:「惜哉国学舍,未及设狄鞮。」当中都不见翻译。
而为什么叫翻译,首先在寄,象,狄鞮,一中为何选用译?有一种说法是译亦有交易之意。但另外比较多人认同的就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匈奴,所以古人对译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寄、象、狄。而翻有「翻阅、披览」之义。翻译二字连用,相信是与佛经有关。古代多有译经的专门场所,炀帝营建东都时,于洛阳上林园建翻经馆。而唐代玄奘大师带回来诸多佛经,太宗后来于开封太平兴国寺立译经院。两者性质类似故后来翻译就连称,成为「翻译」一词。
不过,古代翻译官的地位不高。汉代有译官令、九译令,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大鸿胪,汉代郡官曰太守,县官曰令。译官令、九译令的地位自然也是不高。但为什么叫九译令呢?北方民族众多,交往时有时要经过多次转译才行,九译是言其多。而《尚书》大传则记载:「越裳氏以三象重译,而献白雉,曰:道路悠逺,山川阻深,音使不通,故重译而朝成王,」大约就是要先派一个翻译官将越裳国语言翻译成其他的语言,再反反复覆辗转,才能译成汉语,为纪念这事,周公还专门作了一首《越裳操》呢。
《警世通言》里有一回故事叫《李谪仙醉草吓蛮书》,讲的是渤海国向大唐上国书,满朝无人能识,李白不单读出了国书,还写了份答书,宣扬国威,渤海国表示降服。此乃小说家言,不足为凭。事实上古代翻译官往往身份颇低。西汉张骞出使西域,随从里有一位甘夫就是翻译。甘夫是匈奴人,被汉朝俘虏,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张骞团队的向导兼翻译官。甘夫的翻译,助张骞成就了通西域的伟业。郑和下西洋时,也有一位翻译官通事马欢。马欢写了本《瀛涯胜览》,被公认为研究郑和的最重要的原始文献之一。明朝的徐光启是官员,但不是翻译官,他搞翻译纯粹是出于兴趣。他跟利玛窦等传教士合作翻译了《几何原理》等书,堪称中国古代看西方的第一人。清朝和珅也是位翻译人才。他精通汉、满、蒙、藏四门语言,处理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来访等外交事宜时,也十分得体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,清王朝设立同文馆,专门培养英文、法文、俄文等语种的翻译人才,中国的翻译事业至此才真正步入正轨。
公司主页:http://www.go-tone.net

|